近日,网络上兴起了“大学生报复性旅游”的现象,这种提前一个月吃泡面攒钱,一天八个景点、晚上只睡三个小时,一天八顿美食,还能在周一赶上早八的“特种兵式旅游”方式在各个平台广泛地传播,并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群体的效仿,在各热门旅游城市,也可以发现络绎不绝的大学生们,一天中“闪现”在不同的景点进行“打卡”。“大学生,主打一个玩命”,“一天步数三万五”等调侃的话术也成了这一旅行方式的“标语”。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自己的“特种兵式”旅游经历拍摄发布在各短视频平台,这一“报复性”的旅游方式逐渐扩展到了更多的年轻人群体中,这一类群体都有“没钱没假期”的共同特征,而这种疯狂的旅游方式刚好能以最低的开销和最短的时间满足旅游的欲望,实现其内心的满足。
这一现象能达到当下的热度,除了适用群体体量庞大以外,还离不开短视频的传播推动作用。当下,短视频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群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其广泛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不管是什么运用软件,基本上都包含了短视频这一模块,并且相较于文字信息来说,短视频的更新速度较快,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方面来吸引受众,更容易让受众沉浸其中,难以脱离。其次,大学生群体具有强大的分享欲,乐于记录生活和分享生活,再配上“不用管我死活,主打一个丰富多彩”等搞笑的语句,使其群体形象更加的丰满。在另外的大学生群体浏览到这类视频时,难免不被这种自由随性的举动所吸引,进而加入这一行列当中,使得热度不断上涨,并成为趋势。
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这一种旅行方式或许有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般的有趣,但或许相同性质的旅游,在每一代人中间都流行过,只是这一形式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新的说法,穿上新的马甲,又经过社交媒体的放大,成为热门议题。在当下的市场当中,短视频作为较为主要的传播途径,在其对一个事件进行包装和营销之后,将会引发和推动热度的产生,即使这一行为或事件并不新颖,自身也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在短视频的包装下,都会显得独特和生动,吸引更多人效仿,成为潮流。
在广泛加入的这一类人群中,一些人或是因为单纯地游玩,但更多的则是一种“赶热度”的跟风。随着这类短视频的快速传播和发展,以及茧房效应的影响,具有相似性的群体被聚集在一起,而当人们处于群体中时,会倾向于采取群体中的行为和态度,这被称为群体效应。群体的力量可以让人们感到安全和认同感,也可以让人们感到压力和不安全。在受众多次浏览到相关的视频后,不免逐渐接受这种报复性旅游方式,加强对这一群体的认同感,进而被其行为所影响,产生跟风行为。
面对“报复性旅游”这一行为,网络上也充斥着不同的声音,有网友认为,这是青春的展现,体现了大学生群体的活力以及一种奔赴山海的坚定,是一种值得鼓励的行为。但同时也有网友认为,这种行为为身体带来了损害和伤害,并且匆忙地打卡也不利于对景色进行观赏和感悟。但不管评价如何,加入这一行列的人越来越多,即使一部分人在“特种兵旅游”之后,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修整,甚至进了医院,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表示,这样的旅游还想再来一次。
这些不同的声音的确表明,“特种兵”式的旅游方式,确实存在问题和缺陷,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受众也看到了旅游的更多可能,经过大学生们的不断实践,也体现了这一行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这样的旅行强度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受的,在尝试之前,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判断,不能盲目冲动跟风,避免旅游之后要偿付的成本过大,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带来伤害。
短视频“助燃剂”的角色,对事件和受众双方都起着一定的煽动作用,对于其本身来说,事件本身的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事件是否能在其处理下带来流量,而对于事件价值判断的任务,则更多地落在受众自身,所以,对于受众群体来说,要加强对媒体内容的辨别能力,寻求有效信息,得到有效服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氪流量”(ID:krliuliang),36氪经授权发布。
-END-